文/五互集團小編/老皮貓

每逢冷氣團或寒流來襲時
只要打開電視,新聞主播總是不斷提到體感溫度🥶
「北部地區預計低溫9度,體感溫度更可低達3度…」❄️
大家或許常有這個疑惑,9度就9度,為什麼感覺像3度呢?
溫度又有分實際溫度和體感溫度兩種,到底要參考哪一種呢?

「溫度」及「體感溫度」差別在哪?

(圖取自網路)
一般溫度是在通風良好、沒有太陽直射的地面上所測量的數值 🌞️
但是體感溫度就不一樣了,因為體感溫度來自於我們人類皮膚的感覺
就像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這份感覺受到許許多多的因素影響!
皮膚可以說是人類身體抵禦寒流、忍耐酷熱的第一層防線
皮膚構造和感知相當敏銳,可以感受到空氣中的濕度、風速和日照程度
尤其像在台灣這個氣候比較特殊的國家,溫度計測量到的一般溫度 🌡️
無法完全解釋為什麼筆者微醺梅酒全身包緊緊還是好冷的原因
所以才會多了一個名詞-體感溫度(Felt Air Temperature)
也可以稱作表觀氣溫(Apparent Air Temperature)
體感溫度是這樣來的

(圖取自網路)
會影響體感溫度的原因大致有這四種 ❗️
分別是濕度、風速、直接日照還有人體基礎代謝率(簡稱BMR)
不過呢,直接日照和人體基礎代謝率是因人、因地而異,比較難計算
所以關鍵還是在於濕度與風速 💧️
(舉例1)高溫+空氣中濕度高:
皮膚表層要散熱就比較不容易,所以會覺得比較悶熱,認為「今天好熱啊」。
(舉例2)低溫+風速較強:
這會加速皮膚表層散熱的速度,進而覺得涼爽或是「金價係冷吱吱」。
體感溫度一覽表

(圖取自HEHO)
這張圖是天氣即時預報製做屬於機車族的,體感溫度
是按照氣象局頒布的體感溫度公式計算而成 🧮
當中包含「戶外溫度」以及「騎車時速」
可以對照騎車的速度與目前戶外的溫度是多少🏍️
就可以明白自己面對的是多低的溫度了~
難怪每次寒流來時,新聞明明說氣溫是12度
小編都很疑惑怎麼我覺得不到10度呀!
🔰️
如果「冷氣團」來襲,騎車時速50:

冷氣團定義為「台北市氣溫降至12°C~14°C」,所以我們假設目前戶外溫度為14°C,騎車時速50時,可以感受到「5°C」的體感溫度。
🔰️ 寒流來襲的狀況呢?

寒流定義為「台北市氣溫降至10°C以下」,通常這時候,全台灣的溫度都會接近10°C,只要以一般狀況下騎車,就會感受到「0°C」冰點的體感溫度。

從本表可以看出,隨著騎車時速愈高(風速愈高),體感溫度愈低。

當然,風速愈大,體感溫度當然愈低。
體感溫度的通用公式

(圖取自網路)
中央氣象局採用的是R.G.斯戴德曼(R. G. Steadman),1984年發表的

體感溫度 = (1.04 × 溫度) + (0.2 × 水氣壓) — (0.65 × 風速) — 2.7
算式的溫度以攝氏為單位、風速以公尺/秒為單位,水氣壓的單位為百帕

水氣壓 = (相對濕度 / 100) × 6.105 × exp[ (17.27 × 溫度) / (237.7 + 溫度) ]
騎車時該如何保暖?

(圖取自網路)
消失的體感溫度是被風帶走的,因此防風的措施不可少
尤其是能隔絕空氣與頭部、頸部、手部皮膚 ✋🏻

選擇全罩式安全帽最佳,或是半罩式有鏡片安全帽,配上防風機能的口罩。

選擇高領衣物搭配保暖度高的圍巾,避免脖子暴露於風中。

選擇防風抗寒的手套和衣物。

降低車速就是降低風速,參考時速和體感溫度的對照表,時速降低10公里,體感溫度可上升2度左右,只是你要自行考慮增加的路程時間。

查詢氣象預報的時候 🔍️
除了一般溫度之外,也要將體感溫度當作外出穿衣的參考依據
保暖工作絕對要做好做滿,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分享給常騎車的朋友,請他們多多注意保暖囉 🧤



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喜歡我們請繼續支持我們、訂閱我們

推薦好文傳送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