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互集團小編/EKK

什麼是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意指現代越來越多青年不再為了生存而杵在單一職業度過餘生
而是利用自身專業和才藝,經營多重身分的多職人生
例如一邊做設計同時開咖啡店、從事攝影也是音樂老師、擔任健身教練邊做烹飪烘培
事實上在AI人工智慧、互聯網、大數據即將席捲的世代
許多職業都將消失


(↑圖取自網路)
倘若我們認真思考:現代企業能生存多久?
便發現其實沒有人能把握能在現在的工作中待到終老
斜槓青年的態度反而成為職場新形態下必備的精神
培養業餘愛好,可能成為未來謀生的入場卷!

(↑圖取自網路)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人都擁不只一種職業
每當遇到「你是做什麼的?」的問題時
斜槓族並非用一個完整的詞來介紹自己,而是選擇用「斜槓;/」來區分不同的身分
例如:神經外科醫生/CNN記者 / 藝術顧問
工程師/戲劇導演 /詩人
不再只是以工作中的職位來定義自己
工作告訴他人你是做什麼職業、靠什麼維持生計
而工作外的身分則體現了你是誰、喜歡什麼、有何特別之處
成為斜槓青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或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
而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

(↑圖取自網路)
斜槓精神怎麼誕生的?
「工作一點樂趣也沒有,我只想要放假!」
「現實生活讓我只能把真正想做的事擺一旁…」

大多人講到「工作」,便覺得工作就是做著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
去上班好像上刑場一樣
難道「工作」只能如此痛苦嗎?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中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他發明電燈、留聲機……,一生中共申請1093件專利
一輩子在不停歇的實驗中度過,一天可能花上18個小時在實驗室中
但愛迪生卻說:「我一生從沒做過一天工作,全都在玩樂與嬉戲。」
為什麼?
早年科學家認為人類行為的驅動力只有兩種:
一種是生物性驅動力,即滿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動力
另一種是外在驅動力,意即因外在環境刺激(例如獎懲措施)
這樣論述的根基是「人類天生懶惰」
代表如果想要求人類做基本需求(吃飯、睡覺)之外的事,就必須依賴外在刺激—獎勵或懲罰手段
因此你會看見現在許多企業管理方式都是『胡蘿蔔(獎勵)和棍子(懲罰)』

(↑圖取自網路)
那是因為管理階層對員工普遍不信任,認定員工,只要無人監督,就會偷懶、不認真工作

(↑圖取自網路)
如此一來,員工對手上的任務不容易產生共鳴與成就,同時可能變得被動消極
這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不過在心理學家透過大量的實驗與研究,證明人類還存在第三種驅動力
那就是主動學習、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動力
難怪愛迪生一天花上18個小時在實驗室中卻樂此不疲

其實人類天生就有發現新奇事物,在挑戰中施展才能和獲取新技能的內在傾向
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激勵的條件下,人也會自主行動
這種行動的驅動力源自於對挑戰和成長的渴望

(↑圖取自網路)
例如我們喜歡打電動、運動,不是為了獲得獎賞,而是我們從中得到挑戰和成就感

或是很多人在業餘時間不求回報地參與一些組織和活動,也是渴求發揮自己的價值,希望藉由行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圖取自網路)
事實上,人最快樂的時候並非是無事可做的閒散時光,無所事事會煩而會讓人感到乏味和空虛
既然我們天生喜歡挑戰,渴望學習與成長
但為什麼我們如此厭惡工作?到底是什麼奪走我們本應在工作中獲得的樂趣?
當工作僅僅被看成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時,員工會缺乏內在動機,潛能與創造力即無法獲得發揮

因此若想有效鼓勵員工,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價值,管理上就必須釋出更大的自主性
像是扁平的組織架構下,被管理的是專案,而不是人

(↑圖取自網路)
「斜槓青年」所提倡的多職人生就是讓我們在保留一份穩定工作的同時,也能去探索不一樣領域的可能性,從而發掘人生的熱情與意義
原來
做喜愛的事與賺錢並不衝突,夢想與工作也並非無法並肩而行

過去我們在考量職涯時,可能只想到縱向單一發展:根據自身優勢決定職業,再一步步往上爬
然而斜槓青年帶來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橫向多元發展,也就是根據自身優勢與愛好發展多種領域,並獲得多重收入
它能適度結合愛好與工作,不僅平衡生活,也提升了個人發展的靈活度,收入也更有保障

斜槓的核心精神




斜槓青年實際上可被視為一種全新的人生理念和個人發展策略
它強調的是人生多面向的平衡,以及個體潛能的探索,同時鼓勵我們將工作、生活和愛好進行適度結合
最終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額外的收入,而是更充足圓滿的人生

想成為斜槓青年?!你會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斜槓青年的生活是一個很棒的願景
甚至是下個時代的趨勢

但是並非一蹴可幾 

斜槓青年的發展需要審慎規畫和全心投入

你必須思考為了達到某個職業要求,要做哪些自我投資

甚至需要認真檢視自己是否有積極地在準備自己成為斜槓勝利組
以下三點是我們必須培養具備的實力




想知道更多資訊歡迎到 龍海五互 粉絲團按讚唷



龍海生活事業 FB粉絲團
五互集團 FB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