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大限塑政策」2018年元旦正式上路
包括飲料店、西點麵包店等7大類行業,不得主動提供塑膠袋

民眾如有需求必須自費購買


所以也是時候該重新思考自己對「便利」的癡迷程度了


大部分一次性塑膠製品不是必需品,卻打著方便的名號,讓人逐漸塑膠上癮
其中,就以「吃」造就最多垃圾



「以前沒有紙盒或拋棄式的東西,大家都帶提鍋或盒子去買東西、裝食物,
可是大家現在習慣了方便,所以被制約了。」
不少人覺得減用塑膠或一次性用品困難又麻煩
其實只要掌握一些小撇步,就能幫助自己堅持下去



方法1:找到說服自己的動機
動機很重要,是堅持做到最後的原因。開始思索自己能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未來,或許有些人想留給孩子很多錢、或讓他們接受好的教育;但如果再不改善環境汙染,以後孩子出門可能都必須戴上防毒面具,「留再多的錢,有意義嗎?」
「做環保不只是愛地球,更是救自己」地球不需要人類拯救,人們要救的其實是自己生存的環境,「我們居住在地球這個如此美麗的星球上,為什麼還要去外太空找第二個可能殖民的星球,而不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這麼美好的環境?」
方法2:邀請他人一起做
先找3~5個有相同理念的朋友一起實行垃圾減量。如果只有2個人,很容易其中1人放棄,另1個人也跟著放棄;但如果人太多,超過5個人,少了牽動力和強制性,也容易因為自己成了少數就先放棄。
同時每天回報減量成果,類似競賽,當看到別人這麼努力,自己卻鬆懈了,就會有壓力而自我警惕,「當你知道有一群人跟你做一樣的事情,不是只有自己在努力,就會比較有動力。」
方法3:從每天拍照開始
通常人們沒有意識垃圾危機,是因為垃圾丟進垃圾桶後,就眼不見為淨,看不到就以為不存在。但只要拍下這些垃圾,就會很有感覺,「我們對地球好像沒什麼貢獻,每天卻製造了這麼多垃圾!」進而開始思索該如何減少製造這些垃圾。
🔺 垃圾減量從拍照開始,就會感受到自己每天原來製造這麼多垃圾。 (↑圖取自網路)
方法4:排除自己辦不到的
和夥伴初期可以先排除醫療和個人衛生用品,例如點滴、衛生紙、衛生棉、尿布,因為跟個人生理衛生需求有關。建議先從自己做得到的地方開始做小改變,慢慢進步,不用強求一開始就達到零垃圾,太過勉強只會更排斥。

類似預購的概念,出門前先預想好今天會有什麼消費,再來準備環保用具,或者將這些用品放在家門口附近,每天出門前就會記得攜帶。持續一段時間後,也會慢慢克制一些慾望,因為意識到購買東西的同時,也買進了許多垃圾。
方法6:10天計畫,21天養成習慣
如果認真執行垃圾減量,大約10天就能減去一半垃圾、甚至更多,而且21天就能養成習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使不拍照,也能自然而然做到節制、減量,消費前會先問問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
方法7:準備最適合自己的武器
「生活中製造最多垃圾的行為就是吃,只要解決吃這件事,就可以節省很多垃圾」,盡量準備環保杯、環保筷、環保容器和環保袋,因為三餐會重複使用到。
依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的環保用具,例如矽膠盒輕巧可折疊,但因材質較軟,不適合裝湯湯水水;稍重一點的不鏽鋼或玻璃盒則可以裝熱食。或可善用廢棄物,像是飲料玻璃瓶拿來裝冰水、精緻的禮盒重複再利用。

不用一次性餐具,我們有更好的選擇

但餐具各材質特性大不同


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和喜好來挑選
現在小編要來教你一次就選對環保好物



取代塑膠吸管

(↑圖取自網路)
不鏽鋼/玻璃/竹子/矽膠吸管/鈦吸管
不鏽鋼耐用但很硬,導熱也快。玻璃透明好清理,但耗損率較高。竹子吸管輕巧天然,不過可能會發霉。矽膠吸管耐摔安全好收納,但較不易買到。
取代一次性塑膠袋

(↑圖取自網路)
環保袋/布袋/網袋/重複使用塑膠袋
布袋厚實耐重,環保袋、網袋則輕巧好收納,都是好選擇。平時難免拿到塑膠袋,拿來重複使用也是好方法,輕便又環保。
取代一次性紙碗、便當盒、塑膠袋

(↑圖取自網路)
可折疊矽膠餐具/不鏽鋼便當盒/玻璃便當盒/食物袋
玻璃和不鏽鋼好清洗,是盛裝飯菜麵類最佳選擇,但隨身攜帶稍嫌沉重,可折疊矽膠餐具就是新選擇,但有較難清洗、易殘留味道的疑慮。輕便的食物袋則適合裝麵包、饅頭等食物。
取代拋棄式保鮮膜

(↑圖取自網路)
蜂蠟布/矽膠保鮮膜
蜂蠟布由天然蜂蠟與棉麻織布製成,輕便又可重複使用,缺點是不可裝熱的東西,且易沾黏灰塵。矽膠可耐熱,但較易殘留味道。
取代一次性紙杯、塑膠杯

(↑圖取自網路)
矽膠折疊杯/不鏽鋼杯/玻璃杯/陶瓷杯
隨身攜帶環保杯,以不鏽鋼和矽膠杯較適合,耐熱玻璃和陶瓷杯可盛裝熱飲,但較易摔破。
環保署統計

全台一年大約用掉近200億個塑膠袋,堪稱「塑膠王國」
您我都只有一次生命,也只有一個地球

讓我們盡最大的力量和智慧,讓這個世界產生積極、良善的影響
心動不如行動,以革新的精神,展開屬於您我個人的減塑生活吧


推薦好文傳送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