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互集團小編/花枝寶
![]() |
(◭此圖取自網路◮) |
茲卡病毒可能藉由眼淚傳播?
台灣已經發現第一個境外移入茲卡病例?
連日本也出現確診首例?
世衛組織警告茲卡病毒可能會「爆炸性」傳染?
病毒似乎正步步進逼,
該怎麼預防?
別太慌張,
以下小編教你如何正面迎戰茲卡病毒!






![]() |
(◭此圖取自網路◮) |
茲卡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
最早在1947年從烏干達卡森林獼猴體內分離出來,
1952年在烏干達與坦尚尼亞發現人類病例,
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
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
目前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
與登革熱、黃熱病、日本腦炎、西尼羅河病毒有親屬關係。
會引發類似溫和的形式的登革熱的症狀,
由休息與症狀治療,
目前還無法通過藥物或疫苗來預防!
約3至12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
在台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斑蚊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
此時外出時要特別留意做好防蚊措施。
以模擬蚊子叮咬的方式對老鼠皮下注射茲卡病毒,
一週後可在眼睛中發現活的病毒,
28天後老鼠的眼淚中仍存有無感染性的茲卡遺傳物質,
研究人員認為這表示茲卡病毒可能藉由感染者的眼淚傳染。
另外孕婦可能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傳染給胎兒,
也曾有案例報告顯示茲卡病毒可以透過性行為傳染。
雖然茲卡病毒的主要傳染管道由蚊子叮咬傳播,
但也已證明可在人體內免疫系統較弱的地方存在,
包括精液、陰道分泌物、唾液,
現在眼淚也成其中一個可能,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茲卡傳播如此快速!!


茲卡病毒感染症狀?







典型症狀:
①頭痛
②發燒
③斑丘疹
④關節疼痛
⑤結膜炎(紅眼)
⑥肌肉痠痛
⑦後眼窩痛
症狀持續約2-7天,
與登革熱相比症狀輕微,
僅有少數的重症病例報導。
依據流行地區監測資料顯示,
若經由母親傳染給孩子,
新生嬰兒感染此病毒可能導致小頭畸形,
而成人感染可能影響神經系統。


茲卡病毒怎麼預防?

②至流行地區活動時,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③如果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被蚊子叮咬造成次波傳染
6.為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有茲卡病毒已經流行的地區,建議如無必要暫勿前往或延後前往
若經由母親傳染給孩子,
新生嬰兒感染此病毒可能導致小頭畸形,
而成人感染可能影響神經系統。






![]() |
(◭此圖取自網路◮) |
茲卡病毒感染症主要經由斑蚊叮咬傳染,
目前無疫苗可預防,
得病後僅能症狀治療!!
以下是預防及避免的措施:
1.防蚊措施
①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皮膚裸露處和衣服上噴灑防蚊液,建議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且含有DEET、picaridin、IR353、檸檬桉精油或含有para-menthane-diol的防蚊液,尤其懷孕婦女需特別注意!!
(ps:如果防曬乳液和防蚊液一起使用,則應先塗抹防曬乳液,再使用防蚊液)
②至流行地區活動時,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③如果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被蚊子叮咬造成次波傳染
2.平時應做好清除家戶內外的病媒蚊孳生源,以及使用紗窗紗門隔絕蚊蟲
3.若到具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旅遊時需要注意事項
①凡自流行地區返國後,均應自主健康監測至少2週,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①凡自流行地區返國後,均應自主健康監測至少2週,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②安全性行為: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未來6個月有性行為時,男性和女性均應採取安全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至性伴侶分娩。
③女性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建議延後至少6個月懷孕。
④自流行地區返國後,應持續使用防蚊液至少3週,以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可能造成社區傳播。
4.懷孕婦女之茲卡病毒感染症通報與檢驗流程
①懷孕婦女如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活動史,或相關暴露史,且於暴露後2週內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暴露史,醫師將進行通報並採檢送驗,必要時會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瞭解胎兒是否有小頭畸形或顱內鈣化。
②若於暴露後2週內無疑似症狀,如有疑慮可請求檢驗,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採檢送驗。
5.自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離境,應暫緩捐血28天,避免可能造成輸血感染
5.自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離境,應暫緩捐血28天,避免可能造成輸血感染
②要充分休息、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
③服用類似乙醯胺酚的解熱鎮痛劑來緩解發燒與疼痛等不適
④不可服用阿斯匹靈或其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