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互集團小編/黛菈兔

(🔺圖片擷取自網路)
排便不正常,可能為大腸癌前兆

通常若腹瀉及便秘交替發生、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等,都應提高警覺。
(🔺圖片擷取自網路)
沖水前看一眼
每天上完廁所,你有習慣回過頭去觀察你的「便便」嗎?
無論是大便的形狀、顏色、氣味,甚至是排便的次數,都會忠實反應出身體的健康狀況,正常的大便應該是土黃色或偏綠的「香蕉型」,不軟不硬、成形而且沒有味道,如果你的大便如此,代表你的飲食生活、精神狀態非常好請繼續保持,反之則要特別注意,及早改正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防止疾病「腸」來報到。

健康便便的7個好氣色
①顏色:金黃色,消化系統十分通暢,且平時補充足夠蛋白質與纖維質。
②形狀:形狀像香蕉,且前後形狀皆完整。
③氣味:無特殊氣味,沒有惡臭;若毒素沒時常排出來,大便就會臭。
④數量:每次排便量約2至3條。。
⑤含水率:半浮半沉,浮起來代表大便在體內停留太久,導致水分不足,因此半浮半沉是最恰當。
⑥時間:1至2分鐘,把握最有便意時排便,時間不超過3分鐘,否則用力過久會有痔瘡。
⑦衛生紙用量:1至2張,糞便不殘留,表示大便含水量充足,形狀完整。

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
設計者為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希頓(Heaton)和路易斯(Lewis),首篇於1997年發表在《北歐腸胃病學雜誌》(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因為大便的形狀和其待在大腸內的時間有關,所以可以用它來判斷食物經過大腸所需的時間。
分類法:
· 第一型:一顆顆硬球(很難通過)
典型的腸道菌群失調徵狀,此類型的便便缺乏益菌,無法留住水份,因而變得堅硬,需用力排出。一般出現於服用抗生素或少食纖維之人士。
· 第二型:香腸狀,但表面凹凸
相比起一型會較多纖維及益菌,令一顆顆硬球黏在一起。
由於此類型的便便體積較大,非常吃力才能排出體外,因而容易引起肛裂、痔瘡等。
· 第三型: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
此類型的便便屬正常的便便,不用太吃力便能輕鬆排出,並且不留「痕跡」及強烈臭味。
· 第四型: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
此類型的便便最為完美,跟第三型相似,不用太吃力便能輕鬆排出,並且不留「痕跡」及強烈臭味。擁有此完美便便的人有均衡的飲食習慣,並攝取足夠的纖維及適量高質的肉類。
·第五型: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
此類型屬輕微肚瀉,便便中缺乏纖維,如果是間中出現尚可接受,但如經常出現便需考慮改善日常飲食習慣,例如少喝酒精類飲品、減少進食加工食品及肉類等。
· 第六型: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
· 第七型: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
第六及第七型都很明顯的是「肚瀉」!由於身體未能吸收食物中的水份、營養及電解質,會令身體營養不良及缺水,令便便呈水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身體每天進入的細菌等也變得混雜起來。這就導致了我們的身體受到了很多的威脅,我們也可以從便便的顏色看出身體的狀況哦!
褐色:正常飲食下糞便呈現的棕色有時淡一點;有時深一點。例如多喝一點牛奶時就會變淡棕色;多吃點肉時就變成深棕色;甚至有時多吃了脂肪類食物就會更偏黃色。
黑色:糞便偏黑色有2個原因,一個是吃較多動物血液如鴨血、豬血等;另一個則是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經過胃液代謝,原本土黃色的糞便變成黑色。兩者差別在於,前者大多不會持續太久,後者則可能伴隨腹痛等症狀,且潰瘍出血導致的黑便會像瀝青一般,食物影響的黑便顏色則稍淺。
青色:引起綠色糞便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攝入大量的綠色蔬菜、服用抗生素、鐵劑或綜合維他命等,或腸內酸度性過高都是引發的原因之一。若是糞便呈濃稠流質,就可能是腸胃發炎,吃下的食物無法消化。綠便中混有膿液,則是急性腸炎或菌痢的表現。
白色:糞便偏灰白色有2個原因,分別是膽結石和胰臟損傷。膽結石的患者常因總膽管堵塞造成膽汁排洩不順暢,糞便就會呈灰白色。關於膽結石要特別提醒的是,若長時間未進食,也會讓膽汁過度濃縮,形成結石的機率就會變高。糞便呈灰白色的另一原因可能是長期酗酒造成胰臟損傷,當消化脂肪的功能被破壞時,胰臟90%損壞就會變成「脂痢」,糞便就會是白色的。
黃色:若排出黃色油脂性糞便,可能是小腸內的脂肪和其他養分吸收不良所導致,可能是胰臟或膽道的疾病。
紅色:會造成糞便顏色偏紅、血便的原因有二,分別是痔瘡和大腸直腸癌。痔瘡是排便時糞便一端會帶血,或衛生紙擦拭時有鮮血,也可能是鮮血直接滴落馬桶內,但腸癌則會造成暗紅色血便,且伴隨排便習慣的改變,如糞便變細等。
小編建議大家多吃新鮮蔬果、多喝水、正常飲食且細嚼慢嚥、再加上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如果真的發現大便顏色異常,要趕快就醫治療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想知道更多資訊歡迎到粉絲團案讚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