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是什麼?沒想到竟如此悲涼!│五互樂活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

在農曆春分之後十五天,在西曆四月五日的前後🗓

每到清明,天氣回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機🌦

所謂「清明忙種麥」即意味著春耕,農民按照清明節氣,確定開始耕作時間

故清明對古代農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b_simple_76_1M (1)



清明節的由來

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一日,公子重耳迷路在山中,好幾天沒有食物。當時大臣介之推護駕跟隨重耳,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充飢,重耳流亡了19年後,返國即位,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一一加封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因為由於介之推還鄉探母,晉文公便忘了封賞他。


(↑圖取自網路)

後經他人提醒,他才想起舊事,心中愧疚。便親自到介之推的老家綿山探訪,卻找不到介之推的蹤影。由於介之推是個出了名的孝子,有人獻計說,如果放火燒山,介之推為了母親,一定會出來的。晉文公便下令火燒綿山,直燒了三天三夜,介之推卻沒有出來。等火熄滅後,人們看見介之推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而發現一片寫著血書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圖取自網路)

晉文公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支柳條,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子也紛紛仿效他折柳插頭。於是,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b_simple_76_1M (1)


寒食節的由來


(↑圖取自網路)

清明節前的一天,叫「寒食節」,是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割肉侍君,而被活活燒死的故事。晉文公十分傷心,即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次年寒食節,晉文公到介山祭介之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發現那棵柳樹已長出了翠綠的嫩條。 為了紀念介子推,每年這天,都不生火,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由於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而寒食也演變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b_simple_76_1M (1)


在清明節這天大家都知道掃墓是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對不對!

可是你們知道其實清明節還有非常多不同的習俗嗎?

就讓小編來介紹給各位吧☝️☝️☝️



清明節習俗之一:掃墓祭祖

人們在清明節前後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

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

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掃墓可以分為「掛紙」「培墓」兩種

🔽「掛紙」


(↑圖取自網路)

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整理清除,再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

表示這個墳有後嗣,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

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

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培墓」

(↑圖取自網路)

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

「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

如墓碑上的字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

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在祭拜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

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

一到家立刻把燈放在祖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含義

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


清明節習俗之二:踏青(起源於唐代)

(↑圖取自網路)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

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

於是大家帶著野餐,車水馬龍,擁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在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

古時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趁此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清明節習俗之三:盪秋千(鞦韆)


(↑圖取自網路)

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所創

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把千秋帶入中原~

開始時只有一條繩子,用手抓住繩子盪來盪去

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千秋

到了漢武帝時,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

為了避諱,所以把千秋改為秋千👍

到唐代,盪秋千普遍,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

甚至被唐玄宗稱為「半仙之戲」!!!

正因清明時節到處有人在玩秋千,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鞦韆節」


清明節習俗之四:鬥雞


(↑圖取自網路)

鬥雞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到唐朝時,十分盛行~

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讓群雞相互攻鬥,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

據說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曾經不惜重金,在宮廷中設置一個豪華的雞坊

還派人專門養雞,作為鬥雞之用,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


清明節習俗之五:插柳

(↑圖取自網路)

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

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在祭墓踏青時,人們往往會折柳枝帶回家

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具有避邪的功用👻

因為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

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避邪了


清明節習俗之六:賜火

(↑圖取自網路)

古人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鑽木取火,春天取榆,稱柳之火;

夏天取棗,稱杏之火;秋天取柞,稱楢之火;冬天取槐,稱檀之火

換季之時,新取的火叫做「新火」,前一季節的火就叫做「舊火」

因為寒食節全國禁火寒食,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

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

唐代皇帝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火賜給群臣

以示對大臣的寵愛據說每年參加鑽火的人很多!

誰若能先鑽得火,把火種獻給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


清明節習俗之七:拔河(牽鉤)

(↑圖取自網路)

拔河發明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叫做「牽鉤」🙌

主要使用的設備是一條粗麻繩,兩頭還分有許多小麻繩

古代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視哪方先把另一方拔過中線就勝利

拔河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最初是在軍隊中盛行,後來才流行於民間

唐玄宗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拔河比賽,從此以後遂成習俗~


清明節習俗之八:放風箏


(↑圖取自網路)

古時,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的所有災病都寫在風箏上

待風箏放高時, 就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逝

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隨風箏遠走💨


b_simple_76_1M (1)



清明祭祀用品


(↑圖取自網路)

傳說燒紙錢的習俗來自東漢~

據說是造紙術發明者蔡倫之徒尤秀才,想出的推銷「紙張」的手法

現代的冥鏹的款式多樣化,手機、相機、電腦、平板等都有~


(↑圖取自網路)



b_simple_76_1M (1)



清明節的食品

🔽 江南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 「青糰子」的風俗習慣

「青糰子」更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圖取自網路)


🔽  浙江 ─「烏稔飯」

起源於唐代,那時的烏稔飯就叫「青精飯」

是道家長生不死的養生食物,也為道家齋日的餌食~

後來,歷經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等都有沿襲


(↑圖取自網路)


🔽 閩東.福州 ─ 特製「菠菠粿」

福州特製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

(↑圖取自網路)


🔽   閩南.泉州 ─「潤餅菜」

「潤餅菜」的正名,又稱「春餅、擦餅」

清明吃潤餅菜,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 🍳


(↑圖取自網路)


🔽 閩南.廈門 ─「薄餅」

廈門「薄餅」又稱「春捲、春餅」

全國各地的春捲做法都大同小異,但僅有閩南地區的傳統春捲不經過油炸

(↑圖取自網路)


🔽 陜北 ─「子推饃、面花」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

內有麵包雞蛋或紅棗,上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

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 👦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

(↑圖取自網路)




 喜歡這篇嗎??  
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喜歡我們請繼續支持我們、訂閱我們
b_simple_76_1M
推薦好文傳送門 


想知道更多資訊歡迎到 龍海五互 粉絲團按讚唷

           ​​            
龍海生活事業 FB粉絲團 
五互集團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WuhuGroup.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超詳細!暑假即將來臨~2023全台夏令營總整理 | 五互樂活誌

參加 寒、暑期營隊 可是學生時代不可少的回憶 適當的休閒活動也能發展孩子多元化的興趣與專長~ 不想讓小孩變成 宅男宅女 選擇 夏令營 就對了 😜️ 而且現在的夏令營有很多不同類型可以讓孩子們選擇唷! 今年暑假即將到來,爸媽們是不是正在替孩子們的夏令營煩惱呢...